top of page

椎間盤突出好痛!醫師解答椎間盤突出治療、手術、復健常見問題

作家相片: KT ChienKT Chien

椎間盤突出是許多現代人常見的脊椎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椎間盤的結構、突出原因、治療方式與復健建議,幫助讀者掌握正確的知識,及早採取合適的處理方式,維護脊椎健康。





椎間盤是什麼?



以下是椎間盤的構造:


椎間盤的構造

圖1. 脊柱的構造 (側視圖):腰椎、椎間盤、脊髓和神經、椎弓根、小關節、棘突和棘間韌帶。

圖2A. 正常的椎間盤。

圖2B.「椎間盤突出」- 纖維環撕裂,令髓核經撕裂位置突出,擠壓腰椎神經。這可能會導致神經區域感覺疼痛,亦即是坐骨神經痛的症狀。(註2)


椎間盤是位於脊椎骨之間的軟墊,負責吸收壓力並維持脊柱的穩定性。它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


髓核(Nucleus Pulposus, NP):

  • 這是椎間盤的中心部分,類似果凍狀,具有高含水量

  • 髓核內含有蛋白多醣(Proteoglycans, PG),幫助保持水分,並提供緩衝作用,減少脊椎受到的衝擊。

  • 它還含有第二型膠原蛋白(Type II Collagen),幫助維持其彈性與支撐力。(註3)


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 AF):

  • 這是包圍髓核的外層,由多層堅韌的膠原蛋白纖維組成,能夠固定髓核並分散壓力

  • 纖維環內的第一型膠原蛋白(Type I Collagen)比例較高,使其具有較強的張力和保護作用。(註4)


當纖維環發生結構異常、弱化,或是纖維環撕裂時,柔軟的髓核可能會穿透纖維環,導致椎間盤突出(Herniation)。(註5,6)
當纖維環發生結構異常、弱化,或是纖維環撕裂時,柔軟的髓核可能會穿透纖維環,導致椎間盤突出(Herniation)。(註5,6)

伴隨坐骨神經痛的腰椎椎間盤突出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對其理解的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演變。


早期社會曾認為這種劇烈疼痛是由超自然或惡魔力量造成的,而後古希臘(如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與古埃及則較為自然主義且批判性地認為,腰椎病變與腿部症狀之間可能存在關聯。(註7)直到 20 世紀初,德國病理學家 Georg Schmorl 首次提出了椎間盤突出(Disc Herniation)的概念(註8)


接下來我們接著討論常見椎間盤突出的原因。


椎間盤突出的原因




1. 脊柱過負荷(壓力過大)


當脊椎長時間承受過大壓力,椎間盤的負擔增加,可能導致纖維環破裂,使髓核擠出。


常見的過負荷情況

  • 久坐不動(如辦公族、駕駛、學生)

  • 經常搬重物(如搬運工、運動員)

  • 不當的運動或姿勢(如長時間彎腰、姿勢錯誤抬重物)


研究顯示,長期久坐或姿勢不良,加上缺乏運動,核心肌群薄弱,是椎間盤突出的重要危險因子


2. 遺傳因素


研究發現,高達 74% 的椎間盤退化可能與遺傳基因有關,例如:

  • 影響膠原蛋白結構的基因,使椎間盤強度降低。

  • 影響發炎反應的基因,可能加速椎間盤的退變。

  • 影響修復能力的基因,使椎間盤更容易損傷。


如果家族中有脊椎疾病病史,則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機率可能較高。


3. 低度細菌感染


近年來研究發現,部分椎間盤退變可能與細菌感染有關,特別是痤瘡丙酸桿菌(P. acnes),這種細菌可能進入椎間盤並引發慢性發炎。研究顯示:


  • 34% 的椎間盤標本檢測出細菌存在,其中 P. acnes 最為常見。

  • 細菌感染可能導致慢性發炎,破壞椎間盤結構,增加突出風險。

  • 目前研究持續進行中,持續進行確認細菌感染與椎間盤突出的更強力關聯證據。(註10-13)


椎間盤破裂突出病患的年齡階段



年輕患者較常見急性的椎間盤突出,通常與運動傷害、搬重物或姿勢不良相關。年長患者較容易出現慢性退化,例如脊椎狹窄、椎間盤塌陷或骨刺壓迫神經,但典型的髓核擠壓型突出反而較少。(註9)


年輕人(20~40 歲)

  • 髓核水分較充足,仍具有較強的流動性與壓力傳導能力。

  • 當纖維環因意外創傷(如運動傷害、搬重物)或結構薄弱時,髓核容易擠出,導致急性椎間盤突出。


中老年人(40 歲以上)

  • 椎間盤水分逐漸流失,髓核變得較為乾燥、纖維化,流動性下降。

  • 典型的髓核擠壓型突出較少見,但可能發生椎間盤退變、狹窄、骨刺增生或椎間盤破裂,同樣可能壓迫神經,引起慢性疼痛。


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


在症狀初期發生時,患者可以先進行保守的椎間盤突出治療,觀察症狀變化,避免病情惡化。保守治療的方法包括:

  1. 充分休息,避免長時間負重與劇烈運動。

  2. 姿勢調整,避免久坐、久站或彎腰負重。

  3. 物理治療,如熱敷、電療、牽引或核心肌群訓練,幫助減輕壓力。

  4. 止痛藥物,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或神經鎮靜藥物來緩解疼痛。

  5. 疼痛治療,如脊椎硬膜外類固醇注射,幫助降低急性神經發炎與疼痛。




何時需要進一步就醫?


椎間盤突出保守治療後,若症狀完全無緩解,甚至加重,建議至具有良好影像設備的醫院,由脊椎骨科醫師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其他椎間盤突出治療方式。若初期就出現以下嚴重症狀,請立即就醫:


  • 劇烈疼痛,影響日常活動,甚至無法行走。

  • 下肢無力、嚴重麻木或大小便功能異常,可能代表神經受到嚴重壓迫。

  • 疼痛範圍擴大或持續惡化,即使服用止痛藥也無法改善。


此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如 X 光、MRI),視突出程度討論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椎間盤突出手術



 


病患在椎間盤發生初期,可以先進行保守治療療法,也就是休息,不負重和停止粗重工作,姿勢調整,停止激烈運動 ……等等方式進行觀察。


也可搭配復健科進行初期物理治療或是一般門診的止痛藥物治療,或是疼痛科的脊椎硬膜外注射。如果症狀完全無緩解,甚至更加嚴重,可以考慮至有良好影像檢查設備的醫院的脊椎骨科進行求治。


如果一剛開始就已經劇烈疼痛,下肢無力,日常生活行走困難。則請勿拖延,需立即至醫院進行詳細理學及影像檢查,必須有手術治療的心理準備。



椎間盤突出手術怎麼選?


脊椎手術大致粗略分為傳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流派眾多,請參考先前文章


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的優勢



脊椎內視鏡手術目前被視為最先進的微創脊椎手術技術之一,相較於傳統手術,具有以下優勢:

  1. 傷口極小:切口不到 1 公分,且多數情況下無須拆線(註:可能因醫師習慣有所不同)。

  2. 手術時間短:手術過程約 30 分鐘至 1 小時(視醫師技術與病情而異)。

  3. 局部麻醉可行:部分患者可選擇局部麻醉,椎間盤突出手術後無須住院(需事先與醫師討論)。

  4. 術後恢復快速:肌肉破壞較少,椎間盤突出手術當天或隔天即可恢復日常活動,大幅減少恢復時間。

  5. 保留原本脊椎結構:不影響脊椎穩定性,術後半年後腰部活動度會恢復到原始狀況。而因為脊椎內視鏡手術不需要打釘子,不影響後續運動和生活。

  6. 手術失血極少:相較於傳統椎間盤突出手術,微創內視鏡技術能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


由於這些優勢,椎間盤突出手術不適感相對較輕。許多患者在脊椎內視鏡手術後可以快速回到工作崗位減少因工作請假造成的經濟損失


健保給付與手術選擇


目前,脊椎內視鏡手術因技術層次高,就如同達文西手術,並非全額涵蓋於健保給付範圍,若對費用有考量,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


若希望選擇健保給付的手術,可考慮傳統椎間盤切除術,同樣能有效處理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劇痛。


椎間盤突出開刀安全嗎?


內視鏡手術的安全性與風險


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內視鏡椎間盤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相對較低。2020 年的研究顯示,在 119 位患者中:

  • 硬脊膜破損(脊髓外層受傷):0.84%(約 1/119)

  • 神經損傷:2.46%(約 3/119)

  • 暫時性神經異常(如短暫麻木、刺痛):1.68%(約 2/119)

  • 術後血腫(可能影響神經):5.04%(約 6/119)

  • 疾病復發:3.36%(約 4/119)

  • 需要再次手術:8.40%(約 10/119)


大多數椎間盤突出開刀的併發症都是輕微且可處理的,嚴重後遺症的發生率極低。(註14)


椎間盤內視鏡手術是安全的嗎?


  • 內視鏡手術是一種成熟且安全的微創治療方式,適合希望快速恢復、降低風險的患者

  • 併發症風險低,大多數問題可透過適當治療改善。

  • 術後遵從醫師指示復健,可進一步降低椎間盤復發風險。


 如果您擔心椎間盤突出開刀的風險,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根據個人病情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椎間盤突出復健多久?


椎間盤突出的復健通常以 3 個月至 6 個月為單位,期間透過適當的運動、物理治療與日常保養,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能逐漸改善。


椎間盤突出復健過程中的關鍵要點


  1. 觀察身體變化:椎間盤突出復健期間,請仔細感受疼痛、麻木或不適的變化,若有改善,可持續進行保守治療。

  2. 避免過度勉強:在椎間盤突出復健過程中,應避免搬重物、長時間久坐或劇烈運動,以免加重神經壓迫。

  3. 適時尋求醫療評估:如果在 3-6 個月內完全沒有改善,甚至疼痛加劇、下肢無力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及早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避免神經受壓時間過長,導致無法恢復




Reference

1. Härtl R. Lumbar Herniated Disc: What You Should Know. https://www.spine-health.com/conditions/herniated-disc/lumbar-herniated-disc

3. Amin RM, Andrade NS, Neuman BJ.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2017;10:507-516. 

4. Herkowitz H, Garfin S, Eismont F, Bell G, Balderston R. Lumbar disk herniations. Rothman-Simeone The Spine, 6th edn Saunders. 2011;

5. Fardon DF, Williams AL, Dohring EJ, Murtagh FR, Rothman SLG, Sze GK. Lumbar disc nomenclature: version 2.0: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bined task forces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Spine Radiology,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Spine. 2014;39(24):E1448-E1465. 

7. Benzakour T, Igoumenou V, Mavrogenis AF, Benzakour A. Current concept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19;43:841-851. 

8. Truumees E. A history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from Hippocrates to the 1990s.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015;473:1885-1895. 

9. Herkowitz HN, Garfin SR, Eismont FJ, Bell GR, Balderston RA. Rothman-simeone the spine E-book: expert consult. vol 1.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1.

10. Stirling A, Worthington T, Rafiq M, Lambert PA, Elliott TS. Association between sciatica and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The Lancet. 2001;357(9273):2024-2025. 

11. Coscia MF, Denys GA, Wack M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and the “biofilm-like” intervertebral disc. Spine. 2016;41(24):1860-1865. 

12. Urquhart DM, Zheng Y, Cheng AC, et al. Could low grade bacterial infection contribute to low back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Medicine. 2015/01/22 2015;13(1):13. doi:10.1186/s12916-015-0267-x

13. Georgy M, Stern M, Murphy K. What is the Role of the Bacterium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in Type 1 Modic Chang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Radiologists Journal. 2017;68(4):419-424. doi:10.1016/j.carj.2017.07.004

14. Compagnone D, Mandelli F, Ponzo M, et al. Complications in endoscopic spin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24/02/01 2024;33(2):401-408. doi:10.1007/s00586-023-07891-2



 
 
 

Comentários


Copyright ©2023 K.T.CHIEN 

bottom of page